安加理牧師
離鄉別井,留下父母親,兄弟姊妹及親戚朋友的各種骨肉親情,對於別離自己所長大的地方,毅然與妻子遠離家鄉,來到一個陌生地方-香港。從頭開始新生活,認識朋友,適應新環境,是否每個人都能做得到呢?
一對美籍夫婦擁有三名子女,居住於屯門區,相信看到這裏,熟識屯門區的朋友,大概也能猜到,這就是屯門基督教會安加理牧師的一家。早在一九七三與妻子來港,決志擔任宣揚基督教的工作,安牧師面帶笑容表示抉擇毫不後悔,問及安牧師為何選擇香港時,安牧師解釋說:因亞洲地區信奉基督教的地方極少,而中國大陸上的人民幾乎沒有什麼機會認識耶穌,在一九七三年期間,大量新移民由中國大陸遷至本港,加上中國歷史悠久。中國文化源遠流長,中國人容易溝通,並且易於瞭解,這是中國人具有的優點,其他民族沒有,而香港資源充足,安牧師終選擇了香港為傳教地點。屯門基督教會未成立之時,這位操得一口流利廣東話的美籍牧師又是如何渡過以往的歲月呢?安牧師稱在他到達香港的時候,就開始跟隨幾位曾任職於新亞書院教授們學習中國文化及粵語,為期差不多兩年之多,此段期間,他有空的時候便會到教會協助工作,適逢安牧師當時年紀尚輕,正合主持青年團契,就是這樣他就擔任了青年團契的工作。
兩年過後,安牧師返回美國一所研究院修讀人類學課程,屬宗教科方面為期九個月的時間。完成此課程後,他再次來到香港進行傳教工作,適逢當時沙田,荃灣,屯門三區正被列入新市鎮發展計劃當中,安牧師終決定選擇屯門區;遷入屯門居住後,由於經濟有限,安牧師在一鄉村中租借一間小屋,開始進行各項活動,如主日學,青少年團契等。但後來因清拆原因,被迫暫停;其後因覺難於進入中國境內傳教,便利用廣播事業,與另外幾個人在綠村電台從事廣播工作,使能廣播傳至廣東省地區,人民可以從收聽廣播節目中從而認識耶穌,這項工作維持了兩年。同期亦在屯門龍鼓灘進行工作,該區在當時只有一百五十個家庭,區內只有一間小學,與屯門區距離甚遠,在龍鼓灘租了一所房屋,與幾位志願人仕,擔任傳教工作,其後因各人的工作生活影響,被迫停止了。
後來,就在安牧師家中進行家庭式的教會聚會,人數只有十多人,及至後期才發展具規模的教會,教會服務包括一般教會書樓及學生功課輔導中心,問及教會的經濟來源,安牧師回答:教會的現址物業購買是得美國幾間教會的合力支持,而購買後,教會的一切經費開支則由教會自行負責。
安牧師表示,選擇屯門區為傳教地點,在中還有一遺憾事情,就是令子女失去就讀一般被外國人就讀的國際學校的機會,基於在經濟,交通等因素的阻礙,也是迫不得已;相反地留在區內學校就讀所得到的好處是,認識既是鄰居又是同學的朋友。